【辉煌60年·林芝】 西藏农牧大学:扎根高原沃土 筑就学术高地
- 2025-08-04 11时24分
-
- 分享到
近日,西藏农牧学院正式更名为西藏农牧大学,标志着这所扎根高原、服务“三农”的高等学府翻开了发展新篇章。一直以来,这所承载着高原农牧科教梦想的学府,在雪域江南的沃土上深深扎根、枝繁叶茂,不仅成为我市彰显科教创新实力和发展活力的亮丽名片,更成为推动林芝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力引擎,持续为高原“三农”事业发展输送人才、贡献智慧。
西藏农牧大学是社会主义新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之一,溯源于1958年在陕西咸阳创建的西藏公学,1965年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1971年在林芝设立迁校筹建处,计划整体回迁西藏办学,1974年根据自治区党委决定改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1年与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设立西藏农牧学院,202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藏农牧大学。
该学校从最初的干部培训学校逐步成长为西藏农牧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助推我市形成了以农牧、生态、清洁能源等学科为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自创建以来,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了40000余名全日制毕业生,成为西藏各级领导骨干、科研骨干、管理骨干的摇篮。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333人,其中,本科生7354人、研究生979人,另有100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
“今年的大事、喜事比较多,包括学校更名成功、博士授权点成功落地。我们现在的大学定位是一所国内知名的应用型农牧大学,主要围绕高原水利、高原农业、高原生态这三条主线来教学和科研。我们计划在林芝市米林市范围内准备筹建一所新的校区——西藏农牧大学米林校区,目前相关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我们的目标是要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学校的支持。”西藏农牧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巩同梁说。
近年来,西藏农牧大学的学科布局更加完善,学校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就业前景、更丰富的实践平台以及更深入的创新创业支持,还通过服务西藏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双赢。作为工科领域重点学科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依托西藏独特的能源与电力资源以及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愈发凸显。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经历了从传统工科到新工科建设的变迁,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师资力量无论是职称还是学历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学设施明显改善,如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了电气设备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学手段。近年来,我们为电力行业培养了近4000名能源管理技术类人才,初次就业率均在80%左右。”清洁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蒋晓艳介绍道。
随着学校“打造高原特色突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的推进,西藏农牧大学的毕业生将会成为扎根西藏的核心力量。董今朝和次仁卓嘎都是西藏农牧大学的在读学生,记者在与他们交谈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这片高原沃土的热爱以及毕业后扎根西藏的信心和决心!
西藏农牧大学在读学生次仁卓嘎告诉记者,“这些年在学校读书,明显感受到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校园设施等方面不断提升。这次更名成功是对学校这些年发展的肯定,对我们来说,‘大学’这个词,不仅让我们在学习和未来发展上更有底气,也提醒我们要努力学习,以后才能更好地为西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该校负责人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农牧大学将以更名为契机,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深化教育教学教改,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扎根边疆的高素质水电农牧人才;发挥特色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西藏公学到西藏农牧大学,这所学府扎根高原沃土,筑就学术高地,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初心,西藏农牧大学始终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未来将继续发挥“高原农牧科技摇篮”的作用,为西藏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